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思想政治课时,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

时间:04-11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64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思想政治课时,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

文|箫紫圜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类型需求倒错型,当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不符合学生的内心真实需要时,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产生“不想学”的厌学心理。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个人修养不高、欠缺个人魅力,或教学方式传统呆板,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创新,难以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因为高中生占主导地位的学习需要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产生矛盾所引发的厌学心理。学法错位型。有些学生并非不想学习思想政治课,而是因为“不会学”才产生的厌学心理。这些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方法不当,而无法实现原定的学习目标,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出现焦虑情绪。他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典型的“低品质勤奋者”。其实不同学生所适合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在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喜欢理解记忆法,有的学生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有的学生擅长联想记忆,绘制概念地图。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学习效果一定大打折扣,还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学习产生焦虑情绪和厌学心理。学习无能型。有些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问题不是“不会学”,而是“学不会”。这些学生的的智商并不低,可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往往较差,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像力等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因此他们大多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缺乏毅力和自信心,对参加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忽冷忽热,上进心不足,稍遇挫折便会灰心丧气,从而不愿努力学习思想政治课。如果不通过及时有效的学习技能训练,他们容易因为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不佳而对自我产生怀疑,对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困惑。心理受挫型。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受到较多的批评和惩罚,或是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体验,都容易使其产生努力无用的感觉,从而形成一套对应挫折的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在厌学心理形成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受教育者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具体落实原有的学习目标,会容易感觉到有些无所适从而产生过度焦虑。第二阶段,受教育者往往多次设立学习目标,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因为没能达到学习目标而感到自身能力不足,从而不再对学习抱有新的希望,这就进入自我怀疑阶段。第三阶段,受教育者因为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而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因而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放弃自我调整和进一步的努力。第四阶段,学生面临多轮打击后已彻底丧失学习信心,由自我怀疑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转化为对自我的否定。这种过度自卑会对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校无法融入学习环境转换学习状态。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表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不仅会对思政课教师的正常授课起到消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一般情况下,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包括在思想政治课课堂随心所欲、对思想政治课内容抵触排斥、对思想政治课作业敷衍了事。在思想政治课课堂随心所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抱着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态度,认识不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学生经常上课不带课本,不认真听讲,在课堂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老师的批评表面接受,实则内心不以为然。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错,思维活跃,认为只要自己在考前突击将知识点背诵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只要考试分数高,就算平时听课不认真也没什么。基于这种心理,他们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中,不想听讲的时候就做其他科目作业,甚至在老师眼皮底下和同学探讨数学题。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课就是放松课,学与不学差别不大。即便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再认真,也终究是一门副科,考试分数也比不过语数英,那么何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英物等重要学科上?因此,思想政治课不仅在课下不被重视,得不到有效的预习和复习时间,甚至连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都要被侵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长此以往轻视思想政治课学习,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仅限于浅层了解,缺少深入探究和深度挖掘,学习很难得到提升和进步,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思想政治课内容抵触排斥。有些学生由于经常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且在生活中过度关注社会负面新闻,使其习惯性地对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产生质疑,把思想政治课看作是“洗脑课”,对老师所宣讲的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不以为然。这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在个人人生阅历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就片面地给思想政治课贴上无趣、没用的标签,在课堂上也不愿意主动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愿意积极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些学生简单粗暴地把社会消极事件作为自己的论据,在课堂上公开质疑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没有正视社会问题,只宣扬真善美,没有揭露社会弊端和问题。有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带有抵触和排斥思想,不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课堂活动,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或主动回答。甚至于有的学生会故意在思想政治课搞怪,在课堂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等。对思想政治课作业敷衍了事。一部分高中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在课堂学习时表现得较为隐匿,不容易发现,但是在作业检查和试卷批阅时就会显露出来。这些学生往往对待思想政治课作业态度不端正,完成敷衍了事,例如课后习题选择题胡乱选择,没有做题痕迹,问答题寥寥几笔,明显没有认真作答,甚至连答案都懒得去抄。有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都不认真答题,胡乱写几笔,有的干脆不写。这些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既没有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做出阶段性的学习规划,往往是迫于思政课老师的压力才勉强应付一下。还有一些同学思想政治课作业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在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搬运工作。他们喜欢抄写类的作业,但是在具有深度的学科问题和学习重难点上不爱动脑思考。他们可以在老师询问时表示自己曾经付出过努力,但是从不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些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敷衍完成,但绝没有用心去做,因此即使抄过一遍知识点,也很快遗忘,学习效果不好。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重视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预防和疏导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奠定理论基础。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其主要由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成就归因组成。亚里士多德首先意识到人有动机,随后19世纪后期的一些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从事内驱力的研究。马斯洛认为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源,人们从事某种行为,完成某种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各种各样的需要。斯金纳提出如果学习行为受到强化,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行为受到惩罚,就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思政课教师以学习动机理论为指导,分析每个学生面临着哪些动机障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驱动下学习思想政治课。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